告别圣诞,于文化自信中聆听民族自豪的澎湃乐章
时光飞逝,各类节日纷纷融入人们的生活。近年来,不少中国人不再热衷于过圣诞节,这一转变背后,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与理性考量。
圣诞节,本是西方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宗教节日。传入中国后,却被商业浪潮过度裹挟。街头巷尾充斥着圣诞促销招牌,圣诞老人画像随处可见,节日内涵逐渐被商业喧嚣掩盖,沦为商家促销与民众消费狂欢的契机,其原本神圣的宗教意义几近消散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部分年轻人过度追捧洋节,对本土节日有所忽视,致使传统文化阵地面临冲击。 当下,中国人不过圣诞节,并非排斥外来文化交流,而是坚守文化自信,稳固民族文化根基。在所谓 “圣诞节” 期间,人们有着更具意义的度过方式。
一,可将这天转化为文化交流学习日。以平和、理性心态探究西方文化渊源与宗教教义,了解圣诞节背后故事,取其精华弃其糟粕。学校、社区可组织小型文化分享活动,邀请专业教师、外国留学生分享西方节日文化,借此开阔视野,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,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新元素。
二,把这天当作增进亲情、感恩家人的团聚时刻。现代生活节奏快,人们常无暇陪伴家人。“圣诞节” 时,一家人围坐交流,分享工作、生活、学习中的点滴,感恩家人付出。共同烹制传统美食,传承中华饮食文化,或翻阅旧相册回忆往昔,强化亲情纽带,契合 “家和万事兴” 理念,为个人拼搏筑牢家庭后盾。
三,投身公益奉献爱心。当他人沉浸于圣诞商业狂欢,我们不妨穿上志愿者服装,走进社区关怀孤寡老人,帮其打扫房间、购置生活用品;前往孤儿院,为孩子们送去书籍玩具,陪伴他们游戏玩耍,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让这一天因奉献而意义非凡。
在国家发展进程中,诸多奋斗者展现出爱国担当。科研一线,科研人员如坚毅战士,日夜坚守实验室,全力攻克芯片 “卡脖子” 难题。面对重重技术难关,他们毫不退缩,反复钻研资料、实验探索,只为助力中国科技在世界舞台昂首自立;脱贫攻坚战场,大批干部满怀热忱扎根深山,深入了解村民需求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,让贫困山区旧貌换新颜,创造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。他们点滴努力,汇聚成推动祖国前进的磅礴力量。
党始终是中华民族复兴征程的领航者。百年党史波澜壮阔,党自嘉兴南湖小船启航,一路披荆斩棘,冲破惊涛骇浪,拨开重重迷雾,带领人民推翻 “三座大山”,摆脱封建压迫与殖民侵略;新中国成立后持续奋进,抵御外敌、建设家园、保障民生。如疫情期间,国家免费提供疫苗、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守护全民健康;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,让农村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。民众对党满怀敬重与信赖,紧紧跟随党的引领迈向光明未来。
民众对军人同样饱含敬意与深情。边疆严寒,戍边战士身姿挺拔如苍松,不惧寒风凛冽、高原缺氧,时刻坚守岗位,以热血捍卫祖国每寸疆土,“清澈的爱,只为中国” 道出全体国人心声;洪水肆虐时,子弟兵冲锋在前,用身躯筑起坚固堤坝,争分夺秒抢险救灾,橙色、绿色军装成为百姓绝境中的希望之光;国际舞台上,中国军人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,远赴异国参与维和、执行人道主义救援,为动荡地区送去安宁,彰显大国担当。尊崇军人、支持国防,筑牢国家安稳基石。
在多元文化交织碰撞的时代,中国人坚定对圣诞节说 “不”,秉持爱国、爱党、爱军情怀,向着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稳步前行,持续书写属于华夏儿女的壮丽篇章。